相关球队 | ||
上个世纪初的两场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间为了争夺利益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的“内讧”和血腥厮杀。而始作俑者德国,却凭一己之力“搅动”了,甚至改变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她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能量”?尤其是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在《凡尔赛和约》的制裁下,政治、经济、军事都遭受打压,国家未来一片黯淡。可是,仅10年的功夫,战胜国却接纳其成为国际联盟的一员,这背后都有什么原因呢?首先,底子好。早在一战前德国就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铁矿和煤矿丰富,强大的工业更是她的支柱产业,家底殷实。同时,作为一战发起国,战火却没有燃烧到其本土,完备的的工业体系得以保存。倒是法国北部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这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尤其是欧洲最大的克虏伯兵工厂几乎毫发未损。尽管残酷的战争吞噬着一个个士兵的生命,但是其国内的工业生产却没有大的冲击,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都得以保留。这些都是他们战后迅速崛起的资本,可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次,美英的支持。一战期间,欧洲打成“一锅粥”的时候,美国却在“闷头”发着战争财。因为无休止的战争消耗,法国不得不向美国借钱度日。借钱是要还的,德国的战争赔款可以用来还钱,可是,德国没钱。被“逼急”的法国、比利时以其不还钱为由,出兵10万占领鲁尔区。不但没有要到钱,反而柏林政府宣布不再还钱了。比法国还着急的是美国,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这笔“三角债”彻底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了区域平衡,遏制和牵制法国在欧洲称霸,英美极力要扶持一个国家与之抗衡,而德国无疑是最合适的。同时,为了盘活“债务”,只有对德国贷款和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恢复其经济,借出去的钱才能收回去。这就是“道威斯计划”。于是,大量的外国资本开始涌入德国,这使得几近崩溃的经济有了转机。据统计,从1924年到1929年,柏林共获得的贷款和投资达326亿马克,是其全部资产的40%,而这一时期支付的战争赔款不过95亿马克。也就是说,先前的德国经济的入不敷出,变成了现在的绰绰有余。并在短短的5年内经济快速发展,到了1929年,国民收入达到759亿马克,是战前的150%,黄金储备更是超过战前的一倍多,远远的将英法两大国甩在后面。更为重要的,还是这个民族特性决定了一切。一是严谨好学。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在德国,教育是十分重视的领域,早在19世纪中期,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97.5%,国民素质很高。钱没了可以印,机器没了可以造,只要人在,有学问和知识,这些都是“毛毛雨”。 他们对待工作十分严谨,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业产业更是让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德国制造”成为了一张家喻户晓的国际名片。二是称雄好斗。在战火不断的欧洲,日耳曼人是最不安分的民族。他们有血性,格外看重荣誉,军人是一个社会地位极高的职业。尤其是军官队伍,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都是出生在军人世家,有着良好的军事素养,不管是指挥上还是政策上,他们看的更加长远、想的也格外多。他们保留着欧洲人的骑士精神。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是他们的光荣传统,作战十分英勇。这些军人的建立强大德军的核心,即使是受《和约》制裁,不能保留太多军队,但依然让德军的战斗力“一夜之间”得以恢复并迅速扩大规模。当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各国的显著特征。一战的失败并非完全是因为战场上的失利,一方面,盟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投降;另一方面国内工人罢工、起义,可以说是内忧外困导致了战败,所以德国民众普遍“不服”。随后,《和约》的欺压和掠夺式的制裁,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彻底地激怒了他们。再加上发生的鲁尔事件,更是让他们开始有意识的“消极抵抗”,表现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抗争态度。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膨胀,国家实力的增长,民族自信不断提高,一战所留下的耻辱是该极力扭转了。逐渐强大起来的德国开始向世界发出她的声音。他们向战胜国发出了一份照会,要求恢复自己的合法地位,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修改《和约》中关于在军备方面不平等的条款,免除其战争责任。这份充满挑衅的照会,各国反应却各不相同。一是法国加以阻拦。他们认为随着德国经济、军事潜力的全面复苏,决不会忘记曾被割走的土地,掠走的钱财,更不会忘记他们战后出兵占领鲁尔地区带给德国人的耻辱。两国是世仇,说什么也不答应让德国这么容易就强大起来。二是英国不反对。在他们看来,由于地缘原因,岛国一直关注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奉行抗衡的政策。所以,不但拉拢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抑制法国的称霸,而且准备与其缔结一个关于保证德国边界的协定。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贯倡导欧洲再平衡战略,不希望出现一国独大的局面。更何况大量资金投入是否能带给利益,并保证投资正常回流,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因此,必须扶持德国渡过难关。此时的德国与战败时大不一样了,他们在会议上态度蛮横,而“各怀鬼胎”的各国代表最终同意其加入国际联盟,不久便“光荣地”成为国联的常任理事国。从此,他们跻身于国际舞台,再次成为与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国。也就是说希特勒上台前,德国就已经很“牛”了。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魏玛共和国还会东山再起吗?欢迎留言和讨论。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国能在两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快速的崛起,虽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必然。教育可以说是德国崛起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为国家培养人才,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德国作为义务教育的起源地,拥有完善且发达的教育体系。而发达的教育也在一直反哺着德国。一茬接着一茬,不断涌现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是德国崛起的基础。至今为止德国或者德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有百人之多,就是德国教育最好的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提起德国人,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但其实德国人也很具有创新精神。并且通过不断积极大胆的创新,使德国在很多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黑格尔、高斯、马克思、开普勒、贝多芬、爱因斯坦、沙恩霍斯特。。。。各行各业无数的巨匠都是从德国走出。西门子电动机、毛瑟步枪、V1巡航导弹、V2导弹导弹、Me-262喷气式战斗机、保时捷跑车。。。无数经典的产品在德国被生产出来。《逻辑学》、《战争论》、欧姆定律、高斯定律、开普勒定律、大陆漂移说。。。。。无数的影响世界的理论,在德国被提出、被发现。除了以上两点外德国自身因素外,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是德国可以崛起的主要原因。一战结束后,法国曾想将德国肢解,可是英国害怕法国在欧洲大陆一支独大,所以组织了法国的行动;后来美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又弄出了一个道威斯计划帮助德国恢复和发展。二战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不过随着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盟友的翻脸,冷战骤然爆发。两德也成为了冷战对峙的最前沿。为了应对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冷战,美苏双方不得不开始扶持西德和东德(为体现出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故而东德在那个年代并不落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德国在一战、二战后都能快速崛起,是自身实力与外部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不过打铁还要自身硬,德国的崛起自身因素还是起到了主要作用。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首先一点要承认的是德国工人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他们能严谨的按照指定规程工作。1、武器方面,经过一战的洗礼,德国部队不允许装备重机枪,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研制出了号称希特勒电锯的通用机枪mg42,目前很多游戏中还能见到这款机枪的身影,这款枪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机枪,在其他欧美国家眼里就这样一款几块铁片,几根铁管拼接在一起粗制滥造的的机枪根本不值得关注,开战之后让盟军吃尽苦头。2、纳粹德国研制原子弹的领头人海森堡。海森堡知道铀235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物质。海森堡经过计算,得出结论:至少需要几吨的铀235 才能成功造出原子弹。而其中的原因居然是算错了。3、发动机技术。二战世界上最大功率的坦克汽油发动机,德国 HL230 700马力;最大功率的坦克柴油发动机,虎式坦克的柴油机,1200马力。4、导弹技术。德国对导弹的研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了。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不得发展传统的火炮,坦克,飞机甚至重机枪等武器。条约目的自然是用来限制和压迫德国,不让它在短期内复兴,再次对盟国构成威胁,这样就催生了德国的导弹制造,最后在苏联攻占柏林的时候,获得了很多德国V系列导弹的数据。5、飞碟技术。飞碟其实是纳粹德国制造的飞行器。资料显示,早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就已经在秘密研制碟形飞行器,并且已经制作出能够飞行的样机。但随着战争的进程,这种"旷古绝今"的狂想未来得及公开便因纳粹的覆灭而消失。6、时空交换技术。纳粹钟留存的资料料实际上非常有限,只能看到一些关于纳粹钟的带有传闻性质的简介,因为纳粹钟在实战领域并没有付诸实践过,并不是一种武器,而是希特勒想通过纳粹钟回到过去,来扭转当时的战局。
德国军队的军备重整几乎是从一战结束凡尔赛合约生效后便已经秘密开始了,凡尔赛合约对德国军队做出了最严厉的限制,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坦克和重型火炮,作为德军“灵魂”的总参谋部也被取缔;海 军 只 能装备6艘 排水 量 10000吨 级战列舰 、6艘 巡洋 舰 、12艘 驱逐舰和12艘 鱼雷 艇 ,禁止拥有潜艇 ,人 员限定 在1,5万 以内;另外德国空军也被解散了。 德国不仅仅是失去了进攻能力,连最基本的防御能力也没有了,连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流国家的军队都远于当时的德国军队。在严峻的国家安全危机下,德国已经在为将来恢复强大军事力量而做秘密的准备。一战时期的德军总参谋部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总参谋部,也是德国军队的“大脑”和“指挥中枢”,德国军队的复苏离不开这一强大的指挥机构,尽管名义上德军总参谋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有远见的德军领导人还是想方设法的保留了这一机构,只不过以部队局的名义存在,那些优秀的总参谋部军官大都被收入其中。德军将重心放在了人才的培养上,对职务实行双轨制或者三轨制,即为在每一个步兵师配属一个参谋长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名步兵指挥官和一名炮兵指挥官,这样一旦情况允许,军队就可以迅速的扩充3倍。这10万德国陆军将被训练成“一支小型的精锐之军”,以构成未来 强大德国军队的核心,为这支军队提供各级指挥 官。这支小型精锐国防军的培养经历了12年的时间(1920-1932),而希特勒的军备重整不过花费了6年的时间(1933-1939),而正是前者的苦心经营才让希特勒的军备重整迅速成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1932年德国军队尚只有10万人(常备军),飞机36架,军费开支6亿马克,到1939年军队已经增加到73万人(常备军),飞机8000架,军费172亿马克。随着希特勒准备对波兰发起武力入侵,德国军队也迅速的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军队数量开始急剧增加,仅陆军就高达370万人,到1940年则增加到460万人,1941年500万人。可见德国军队的迅速增加是在1939年至1940年间,这一时期的德国军队是存在严重的缺陷的,那就是步兵素质的下降,这是因为德军在此前的十余年一直维持在极小的规模,因此没有大量的退役军人,新动员的新兵大部分都没有受过军事训练,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训练他们。不过在德军新型的“闪击”战术下,步兵已经不再担负最主要的进攻任务,新型的装甲兵和空军成为进攻的核心,而德军在这些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德国军队当时拥有一流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尤其是空军,德国空军无论在规模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远远强过当时的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空军加起来才勉强能和德国空军相当,但是由于英国需要留下相当的空军力量担负本土的防御,因此在法国战役期间,德国空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同样是欧洲第一,虽然在数量和坦克性能上不如英法盟军,但是在装甲兵战术上确遥遥领先对手,从而使德军成为欧洲最具有进攻能力的军队,因而德军也能充分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对它的对手进行各个击破,再度恢复了德军一直推崇的运动战战法。
德国本来是一战的战败国,一战后与战胜国签定赔款协,希特勒上台后认为赔款是套在德国人脖子上的枷锁,不仅不想赔钱还向英,法提出了暂缓赔款要求,同时煽动德国民粹应废除一战失败的赔款协议。大力发展军工制造,解决德国人就业情况,赢的了德国人对希特勒拥护,英,法的退让使德国人发展迅速成为军事强国,再想控制德国人已经挣脱链子野狗,不由英,法控制反而对英,法提出无理的扩军,土地要求英,法也装聋作哑。放任德国侵略他国行为,最后引火烧身,法国由战胜国变成了欧洲最大投降国!所以现在全世界应警提德,日两个二战战败国,防止它们死灰复燃的军国主义!
这个问题让希特勒想骂人:你才以一敌众,你全家都是以一敌众!作为二战的策源地,纳粹德国一直以来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很多人看来,虽然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实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但德国也不应该太过高调,比如开辟三个战场三线作战,同时得罪了美苏英三巨头。要知道,即便德国再强,也一拳难敌三手,再加上德国实力本就不是太强,尤其是不如美国,所以在巨大的实力悬殊下。注定了德国开战必败,以一敌众更是必败无疑且死无葬身之地。而作为德国元首的希特勒虽然不是出色的军事家,但毕竟有着极其敏锐的战场嗅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不可能不知道以一敌三的必败结果。那么明知如此,为何希特勒还要如此冒险呢?难道是求死心切?当然不是,在静夜史看来,希特勒之所以选择以一敌三,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的国情注定了不能等,所以希特勒很着急,所以只能“被动”地选择以一敌三。按照希特勒的计划,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是1943年。但问题在于希特勒作为美国财团倾力扶持的代理人,在得到大资本家的一系列借款后,就面临着债务违约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大型工程,还是疯狂扩军,都不可能短期内收回投资,所以为了应对违约,希特勒除疯狂洗劫犹太人,就是通过发动战争的消灭债主,一了百了。而纳粹德国崛起的同时,东部的苏联也在急速膨胀,尤其是1929年经济危机后,苏联因西方人员和资本的大佬流入而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而苏联作为共产主义国家,有着无产阶级革命向欧洲输出的勃勃野心,纳粹德国如果不先下手为强,迟早会成为苏联的盘中餐。所以希特勒很着急,战争的时间也被大大提前。当然,如果能用和平手段达到扩张目的,希特勒当然乐此不疲,比如德国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下,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收回了莱茵区,直到遇上了“不上道”的波兰。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两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希特勒在闪击波兰前,与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德国在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爆发,紧接着苏联在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波兰被瓜分。而后,稳固东线的纳粹德国开始横扫西欧,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俗话说“十年陆军,三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短短数年虽然让纳粹德国陆军称雄欧洲,但却对浅浅的英吉利海峡无能为力,因为没有强大海军的支持,所以丘吉尔领导的英国能够生存下来并坚持抵抗,再加上希特勒又输掉了不列颠战役,所以英国最终幸存了下来。而这,也注定了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因为就在德国横扫西欧时,苏联也在加紧构筑东方战线,夺取了芬兰的贝萨拉、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区,可以说苏德战争已然不可避免,德国想要夺得先机就必须先下手为强。所以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大军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困局。虽然英国并未登陆反攻,但开始支援苏联抗击德国,而且美英空军不断空袭德国本土,尤其是鲁尔区,令被牵制的德国难以全力侵苏。而就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时,日本和意大利两个猪队友接连传来好消息,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直接将美国拉入战争;意大利在北非被英国吊打,急需德国出手,于是希特勒派出了沙漠之狐隆美尔。但隆美尔是个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一到北非就违背了希特勒要求稳住阵脚就可以的嘱托,一连打出几个小高潮,最终导致兵败阿拉曼,所以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北非,德国最终形成了三线作战的困局。可以说,德国不是能以一敌众,而是一系列内外因素最终促成了这个局面,而这样的局面也必然意味着万劫不复的失败。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德国球员 | ||
赫克托·莫雷诺 |
杰罗姆·博阿滕 |
鲁迪格 |
马茨·胡梅尔斯 |
霍纳斯·埃克托 |
马里奥·格策 |
托尼·克罗斯 |
帕特里克.赫尔曼 |
卢卡斯·波多尔斯基 |
梅苏特·厄齐尔 |
巴斯蒂安·施魏因施泰格 |
萨米·赫迪拉 |
罗曼·魏登费勒 |
罗伯特.齐勒 |
拉尼·赫迪拉 |
胡梅尔斯 |
马蒂亚斯·金特尔 |
佩塔尔·斯利什科维奇 |
尤利安·德拉克斯勒 |
马里奥·格策 |
基拉姆·瓦罗 |
梅萨特·厄齐尔 | 博阿滕 | 詹姆斯·科林斯 |
塞巴斯蒂安·鲁迪 | 贝恩德·莱诺 | 戈麦斯 |
什科德兰·穆斯塔菲 |
克洛泽 |
因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