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莹身体条件好并且是少有的左手扣,有很大的潜力,但不是属于聪明类的选手,一传是短板,拦网要多学颜妮,扣球力量欠佳没有袁苹果、朱婷的霸气更没有王梦洁、丁霞的灵气朝气,充其量只能算个乖乖女,再不抓紧克服短板,东京奥运难当大任。总之有些人所说的要超过朱婷你就听听笑笑算了,不要当回事。我本人不怎么看好她,成不了大器且有点点傻,得罪了
我认为崛起这个词用在男篮身上并不合适,毕竟男篮一直是亚洲冠军,并且打进过世锦赛和奥运会八强,以现在男篮的水平恐怕无法打进世界大赛的八强,既便获得亚洲冠军也只不过是重复以前的成绩算不上突破,男子三大球当中,本来男篮的水平是最高的,成绩也最好,而且群众基础也是最好的,虽然国内的足球迷可能更多一些,但真正参与到运动当中的人数肯定不如篮球,但是随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亚洲,亚洲篮球的格局面临着重新洗牌,面对着NBA级别的澳大利亚队,中国男篮很难重现昔日的辉煌,再加上伊朗、日本的强势崛起,男篮反而是中国男子三大球中最困难的一个,男足虽然水平低,但却是男子三大球中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论是投入程度、产权关系、联赛透明度还是俱乐部梯队建设都要好于男篮和男排,但是足协低效而混乱的管理水平以及缺乏完整的国家青训体系,业余足球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形不成规模,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男足难有突破,中国男排在八十年代曾经辉煌过,但此后一直落后,同男篮和男足相比,中国男排的职业化程度最低,联赛的水平和投入程度最低,群众基础和普及程度也是最低的,男排还有一大劣势是男足和男篮所没有的,就是长期活在女排的阴影下,当年汪嘉伟回国执教,发现男排宿舍里的家具都是女排淘汰不要的旧货,而且国家给女排建了新的训练基地,而男排只能用旧的训练馆而没有自己专属的训练基地,汪是既气愤又无奈,不过男排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亚洲男排的整体水平并不高,除了伊朗比较强势以外,剩下的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中国男排与他们交手互有胜负,并不处绝对下风,而且中国男排毕竟拿过亚洲冠军,打进过世界前六,相比于男足还是有一定底蕴的,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要小于男篮和男足,男排反而是最容易实现崛起的,关键在于提高联赛的职业程度和竞技水平。
1994年蒋兴权率领的中国男篮,先后战胜巴西和西班牙,第一次打进世锦赛(世界杯前身)8强,创造了历史。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男篮在世界杯上取得的最好成绩。让我们记住这12位英雄的名字:阿的江、吴庆龙、胡卫东、孙军、郑武、张劲松、巩晓彬、刘玉栋、吴乃群、纪敏尚、单涛、刘大庆。中国男篮历史上在世界大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中,曾经四次进入8强,分别是1994年世锦赛,1996、2004、2008年奥运会。四次之中1996年巴特尔已经成长,王治郅后起之秀表现优异,2004、2008更有世界第一中锋姚明坐镇。只有1994年中国队内线实力最弱,但是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到底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外线实力强大94年的中国男篮是一支靠外线打天下的劲旅,特别是以胡卫东,郑武和孙军为首的投手群,具备各种进攻技巧,突破,急停跳投,三分样样精通。那时候除了中锋和阿的江,其他人都有三分球能力,得分点多。那届男篮的主力大前锋是来自辽宁的吴乃群,他在内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总出场时间仅次于胡卫东,击败巴西,吴乃群砍下16分5篮板2抢断,力克西班牙,吴乃群砍下11分10篮板2抢断,是中国男篮打进8强的第二功臣,首功当属胡卫东。2.主教练蒋兴权执教能力强现在我们都再讲团队篮球,其实早在1994年蒋指导就已经倡导团队篮球了,真正做到了内外结合,多点开花,全队各个都有得分能力,外线各个都有稳定的三分能力,令对手防不胜防。而且蒋指导的临场指挥能力也非常过硬,蒋指导最让球迷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放开打,立功算你们的,责任我来担。3..主力与替补之间实力相差不大那是的国家队主力与替补之间差距很小,特别是锋线实力超群,可用之人多。一鉴认为:正是由于以上三点,中国男篮于1994年实现了历史突破。其实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他们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长期在一起集训,每天三练,晚上有时候还要加练,非常苦,那种付出是现在的球员无法体会的。94黄金一代的成功,正应了那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日本的动漫行业经过这么久的发展,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现在应该算是处于瓶颈期了,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好的作品,好的题材和好的作者基本都已经挖掘完了,而时代的改变也改变了现在这一代人,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快速,快餐化,心态也更浮躁,再加上已经有那么多巨人在前面,新的作者们很难有所大作为。而出版社为了保证盈利,肯定会继续把老的经典IP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价值被利用完,才可能慢慢放弃。再就是,因为这些经典的作品在这些新人面前,影响其实很大,这些老作品都开创自己的一个模式和框架,后面的新作品都纷纷效仿,导致新作品走不出这些框架,时间一久,就这样被框住了。而作者们也失去了“创造力”,大家可以去看,现在新的作品,可以完全打破这些旧模式的很少很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日本的编辑作业模式我并不是很认同,对于新人的要求实在有点太高了,并且编辑喜欢的作品的口味也越来越奇怪了......所以未来发掘作品的模式希望更加开放一些,像目前国内的发展模式其实还是蛮好的,市场摆在那里,大家自由竞争。